养老机构发展与银行助力途径

养老那些事儿

  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我国将在“十四五”时期实现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制度框架的基本建立等五个方面的发展目标。

 

  重老尚齿在中国有着古老的渊源。尊老、敬老、养老的观念在西周时已被纳入“礼”制,之后儒家传承并发扬了长幼有序等一系列养老观念,使养老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中成为重要的意识观念。社会和产业有效协同、高质量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加快健全,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格局初步形成,老年人获得感的提升以及全民福祉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和家庭养老机制的建设。进入“银色经济”发展时期,国民不断增长的健康消费需求将得到满足。

 

  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中国人均寿命逐渐延长且总和生育率下降,人口老龄化形势愈加严峻。截至2020年末,中国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约为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91亿人,占总人口的13.50%。根据国际上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中国已接近深度老龄化社会。根据全国老龄办发布的《2020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截至2020年10月末,全国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9.70%,比10年前增长了7.8%,意味着10年间每100个劳动人口需要负担的老年人口增加了8人。

 

  养老模式的变迁可分为家庭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社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我国“421”结构的家庭,其养老功能日渐式微,传统依靠子女照料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维持,长者护理、养老住房和托管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曾明确提出构建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目标要求。目前,以上三种养老模式在中国占比分别为96%、1%和3%,对长者的照料仍然主要依靠居家养老模式。下一阶段,如何在满足老年人医疗照护需求的同时维系家人与子女交流的情感纽带,为老年人提供可负担的、普惠的养老服务,是业界探索的方向。

 

  养老机构和设施发展的国际经验

 

  美国和日本分别于1950年和1971年步入老龄化社会。《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数据显示,两国从初级老龄化社会过渡至深度老龄化社会分别用了64年和24年。中国于2000年步入初级老龄化社会,约经过22年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经过几十年的运营实践,美国和日本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养老产业细分市场,可以此为鉴,探索适合当下养老消费人群和国人理念的养老模式。

 

  居家养老是东西方社会老年人首选的养老模式,也是符合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养老模式。20世纪70年代,在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后,曾有欧洲国家推动大规模的公共养老服务机构。实践发现,这种养老模式一方面大幅增加了政府的经济负担,一方面使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寄托和生活依赖减少,导致家庭关系疏离。于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欧美国家开始转换为“就地养老”和去机构化的模式,建设支持居家养老的辅助生活设施,有效减轻了医疗服务支出负担,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感。

 

  社区养老模式则是将基本养老保健服务融入小区环境建设中,支撑老年人在居家养老过程中能及时获得家政服务、医护服务、智慧服务等。欧美国家正逐渐推动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嵌入社区,我国发展社区养老模式可有效缓解家庭养老压力,同时解决就地养老的困境。

 

  养老社区模式中CCRC(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是目前美国主流的养老模式,传入日本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CCRC模式指为退休老年人提供持续照料的社区,社区功能集居住生活、休闲娱乐、健康管理、个人护理、紧急救助等于一体,可视为一种介于在养老院、护理院与居家养老之间的“复合化”养老模式。

 

  商业模式上,CCRC养老社区在运营上采用产权型、租赁型和REITs三种模式。其中,产权型模式是通过出售产权进行盈利;租赁型是通过提供住宅租赁权和享受照料护理服务权,收取相应租赁和配套服务费用盈利;REITs则是将物业升值和租赁收益的权益作为金融产品以份额形式卖给投资人,降低投资人不动产投资的门槛,投资人还能享受高比例分红。值得注意的是,REITs可上市交易并且具备高流动性,能吸引低成本的长期资金,解决了养老地产投资所面临的投资额高、投资回收期长的问题。目前该运营模式在美国养老产业中运用已经比较成熟。

 

  从国际发展经验看,推行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是科学可行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有所养是较为基础的层面,养老机构的服务将注重向丰富精神生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转移。

 

  我国养老机构和设施服务发展现状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层面连续发布战略举措:2012年至202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271亿元支持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养老模式;“十四五”期间将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十三五”期间,全国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从11.6万个增加到32.9万个,床位从672.7万张增加到821万张。按照2020年末老龄人口测算,中国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1张。根据“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2025年我国养老床位服务总量将达到900万张以上。

 

  无论是政府建设的公益性和普惠型的养老机构,还是社会力量建设的高端改善型的养老机构,政策十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完善我国养老体系的建设中。当下,保险机构、房地产企业以及国外专业养老机构均在参与布局养老产业,丰富养老产品种类,提升社会养老事业服务能力。

 

  不过,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高档养老机构床位富余的情况体现出我国养老产业当下仍存在供需不平衡和供需错位等问题。“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实现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老年人居家社区养老获得的服务将更加丰富、智能和便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将更加完善,普惠型养老床位紧张的现状将得到纾解。中国健康养老集团近年来推动多家政府机关培训疗养机构转型为养老服务设施,不仅盘活了存量资产,也扩大了普惠型养老床位的有效供给。

 

  随着我国新增老龄人口接受教育程度逐渐提高,养老理念逐渐由被动养老向主动养老转变。消化床位的缺口,不仅仅需要养老机构的发展,也需要更多专业的护理人员、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丰富的金融产品。

 

  商业银行如何助力养老机构和设施发展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为适应老龄事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将完善老龄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差异化信贷支持。从商业银行角度,可运用自身优势,推动符合医养结合、智慧养老理念的养老机构的建设。

 

  一是为养老机构建设提供多元化融资方式,包括贷款、发债、股权融资和资产证券化运作等;

 

  二是推动智慧养老系统建设,为养老机构提供金融科技服务支持,包括帮助机构打造大数据基础平台,便捷客户信息管理,探索人工智能对客户拓展、数字化精细化运营、客制化产品体验提升的服务模式。

 

  三是发挥渠道优势,提高养老机构获客能力,匹配供给端和消费端的养老服务需求。

 

  四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聚焦村镇交易场景,服务农村百姓消费升级的需求,缩小农村与城市老年人获得养老服务的差距。

 

  古人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发展养老产业不仅仅承载着经济价值,更多是在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提升社会健康养老服务品质的同时,对传统文明的现代化演绎。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郑彬红

大家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