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养小镇:养老VS怀旧

养老那些事儿 1周前

在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国家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健康中国战略等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地方和企业将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寄望于康养小镇,并有意把养老作为康养小镇的主要产业。然而,从这几年的实践情况看,看似商机无限的康养小镇,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成效。

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第一轮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在总结推广的五方面16个精品特色小镇中,一家以养老产业为主的康养小镇都没有。

这并不是个案。在亿翰智库发布的《2018年中国特色小镇年度品牌影响力排行榜》中,前二十名中只有一家康养小镇。而且这家康养小镇是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只是兼及中医养生。

为什么康养小镇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以养老产业为主的康养小镇难见成功案例呢?

分析原因,这里面固然有定位不准、生搬硬套、特色不特等共性问题;但更关键的,是对老龄化特点认识不足的个性问题。

人是不是老了?有两个界定标准:一是年龄,二是能力。与这个两个标准相挂钩的,就是“老龄”与“老年”。以往,受疾病、战争、健康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的寿命普遍很短,步入老龄,基本等于步入了老年。现在,人的寿命已大幅提升,健康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强,虽然步入老龄,但离进入老年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个最基本的特点,人们就很容易错将老龄与老年等同起来,由此视养老为老龄群体的最大需求。

对现在的老龄群体来说,他们绝大多数身体还非常健康。他们对于养老,更多是心里惦记,而不是身体上确实需要。当然,未来随着老龄化水平的提升,他们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养老需求。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养老对他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一个真实的刚需。

那么,老龄群体的需求到底是什么呢?

实际上,与年轻群体相比,老龄群体在各个方面上的需求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也需要心理上的关怀,精神上的愉悦,文化、娱乐、美食等方面的享受。并且,受视觉、听觉、味觉等生理因素变化的影响,很多老龄群体反而对色彩、声音、口味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这个维度来说,我们根本无需专门研究老龄群体的需求。需要做的,是搞清所有年龄段的普遍需求:是喜欢游山、还是玩水;是喜欢乡村的田野风光,还是城市的便利生活;是喜欢赶大集,还是逛城市。这些,才是真实的市场需求。而经常看视频的人想让屏幕大些,总是接不到手机来电的人想让音量大些,这些,才算得上是一个真实的刚需。

不过,老龄群体有一个独特需求是年轻群体所没有的。这,就是怀旧。离开工作岗位后,很多人有了充实的时间和精力,这就让他们得以充分地去回首过去的记忆。特别是现在的老龄群体以40后、50后为主体,大都有过上山下乡、参军当兵等特殊经历,家中兄弟姊妹也不少。因此,各种家庭聚会、同学聚会、战友聚会、知青聚会、发小聚会层出不穷;微信上战友群、同学群、老同事群不断增多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老龄群体的这种怀旧情怀。

以日本的洲本市为例,该市位于日本兵库县最大的岛屿——淡路岛中部,从明治时代开始作为日本纺织厂的聚焦地而繁荣起来。但是受产业转换、1998年明石海峡大桥开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当地日渐萧条,一些店铺不得不关门停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本町(日本行政区划之一)也不例外。在这条宽2米,全长400米的商业街上,原本是电影院、饭店、鞋店、金鱼店等商铺鳞次栉比。但随着居民的老龄化和游客的减少,商铺关门空置的越来越多。

2012年,担任洲本再生委员会会长的野口纯子(时年69岁)提出,将空商铺改造为“小巷食堂”,为独居高龄者提供午餐服务和地区监护。同时,由于这条街上有很多日本传统建筑——町屋,再生委员会进一步策划了专门的怀旧文旅项目——“洲本怀旧小巷”,以吸引人们来参观、旅游和组织活动。

经过项目化的运作,洲本市吸引了大量来自北海道、大阪等地的年轻商家入驻。到了2018年,洲本怀旧小巷已成为一条拥有约30家店铺的商业街。小巷食堂几乎每天都会迎来常来光顾的百岁客人。每逢假日,小巷遍布拿着导游手册的游客。每逢春天和秋天,小巷还会举行为期两天的“老街漫步”活动,并邀请近百家餐饮和手工艺者到这里卖货。

一条历史悠久且老龄化水平很高,看似活力渐失的老街,就这样焕发出了全新的魅力。

养老VS怀旧。只要认清老龄化的真实特点,康养小镇也一定会焕发出真正的活力和魅力。

作者李佳,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大家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