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银行”的意义不只是未来的养老

养老那些事儿 8月13日

年轻时志愿从事养老服务存储时间,年老时可提取时间兑换服务。新华社记者日前从南京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到2020年,南京将全面推广“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实现服务时间全市通存通兑。据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芳介绍,“时间银行”的服务对象是重点空巢独居老年人,以及存有时间的60周岁以上老年人。

“时间银行”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有资料称,其最早的倡导者是美国人埃德加·卡恩,他希望“人们互助互惠、分享价值”;还有消息称,日本的水岛照子早在1973年就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时间银行组织——志愿者劳工银行……

在国内,南京也不是“时间银行”的第一个“尝鲜者”。近年来,有一些城市已经陆续启动了“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机制,并因此尝到了甜头。

不能否认的是,“时间银行”具有公益性质。而在人们的想象空间里,公益代表着纯洁,银行则有着一定的功利性。公益与“银行”这个概念,是否存在冲突呢?

公益行业注重精神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是排斥功利回报的。大量实验证明,在公益行业,过分强调功利回报,反而影响公益的激情与推广;把其还原到尊严上来,才是正道、大道。正如无偿献血,大量献血者,都是为以后自己或亲人用血而考虑吗?最起码,主要目的并非都是如此。

同样,大量参与养老公益服务的人,未必都是为了自己以后养老的考虑。换句话说,他们更多的还是献爱心,在服务社会中找到人生快乐。再且,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养老是未来的事情,“时间银行”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即便是支取服务,也有一个时间变量。如果仅仅停留在养老回报来看待“时间银行”,显然格局小了。

“时间银行”的最大意义,其实是对于向善的正向激励。道德是需要激励的,一个热心公益的人,未必想从公益中得到什么。但是,即便子所不欲,该给还得给,社会应该给他们以认可。因此,“时间银行”不能是孤立的,而是要与其它正向激励叠加,一起作用于向善的社会导向。简单地讲,既要理解那些着眼于未来养老而参与公益服务的人,也要尊重那些单纯为了公益而公益的人。最起码在制度初衷上,不能把两者区分开来,要防止带来公益功利化的联想。

因此,“时间银行”的意义不只是养老。甚至可以说,养老只是其一个附带,我们更应该把其视为社会治理的一个创新产品。可以说,大量参与养老公益活动的人,未必是为了未来支取养老服务,而是单纯的存好心、做好事。推出养老“时间银行”,更多代表着一种社会承认。事实会证明,尊重与维护其公益色彩,反而更加有利于养老“时间银行”的推进。

来源:信息时报,作者:毛建国 媒体人

 

大家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