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丹星:中国养老产业2019年的合理预期

养老那些事儿 1月19日

经济专家的2019的合理预期:

1.储备现金,美金,黄金。2.别辞职,别创业 ,别投资。
3.回归基础性消费,别大手大脚。4.锻炼身体  别得病。
5.别被高返利忽悠。6.控制情绪,特别是亲友之间。
7.少去人多的地方。8.别买房,远离股市。
9.回家做饭,减少在外用餐。10.好好睡觉。

中国养老产业2019年的合理预期:

1、没进养老的慎入。
2、刚刚进来的控制开发规模。
3、已有连锁复制的减慢扩张速度。
4、入住率/现金流是2019关键词。
5、不要再高薪挖人,既无益也无效。
6、重构是战略核心(组织/制度/流程/考核)。
7、关注政策,远离依赖。
8、投资影响力。
9、控制风险(内部+外部)。
10、赋能决定成败(个人赋能+组织赋能)。

民政部三定方案出台后,乌老师非正式解读:

解读与期待。

继卫健委"三定方案“出台后,民政部“三定方案“经过艰难的难产,终于落地了。两只靴子落地后,尤其是新成立了养老服务司,中国养老管控未来的格局初见端倪。

第一,民政仍在管养老,而且上正位,提规格,高亮相。打破了民政退出不再管养老甚至被合并的疑虑。

第二,民政,卫健都在管养老,但各司其职,分工不同。民政负责构建养老服务体系,卫健负责构建老龄健康服务体系,也可以简单理解为医养结合。

第三,由于老龄工作归到卫健委,可以理解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规划,政策等,归位于卫健委。

市场端的思考:

第一,老年长期照护问题,即失能/部分失能/失智等群体的问题,仍没有主管部门?它既不单纯属民政,也不单纯属卫健。既有医护问题,又有日常生活照料问题,更有心理呵护问题?一个失能长者的身上,一天内可以同时同步发生与民政,卫健,人社等相关的事件,评估/服务/支付/监管,该如何处理及解决?长者及家属只期待一个解决方案,不能应对多条线的询问及参与?

第二,两只靴子中都没有“养老产业或老龄产业“字样及表述,只有“事业“字样?而市场上绝大多数參与者,内资/外资,国企/民企,工商/民非,都越来越形成共识,必须形成自我生存,自我造血能力,而非依赖政府,按照产业发展逻辑走,这是市场的根本诉求,但仍找不到“健康养老产业‘的政府主管部门?尽管有的省发布了《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及类似的文件,但细读细看,也找不出个下手的切入点?满篇概念,满纸信号,谁具体管?都有责任,也都可以不管?

第三,医与养,本就两个不同的专业,不同的体系,不同的逻辑与玩法。现明确两个部门分管,两个体系分头构建,养老服务体系+老龄健康服务体系,两者什么关系,界面如何划分?医养结合,还是医院建养老院,养老院建医院吗?做养老的建医院,已让企业不堪重负,亏损连连,有的已关闭?

总之,靴子落地是好事,我们可以期待后面更深化更细化的方案及细则陆续出台,应对未来有信心。

另一方面,如果说2019年,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分水岭,那么就把关注点放在确定性上吧。什么是确定的?人口老龄化会加速,有效需求会增加,产品供给更丰富,选择更灵活,服务更高效高质,支付更便捷,价格更适中,资金更安全,退出更简便…

确定的是,你真想干养老,真有能力干养老,真有信念坚持干养老,真有大爱情怀终身献身养老…

这是一个不会赚大钱的行业,一个修炼修行的行当,与地产,金融,IT无法比拟的行当…

想明白了再进,进了就几乎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

本来就进来搅局的赶快离场…

一片净海,非诚勿扰。

以上摘自乌丹星老师的微信朋友圈,分享给大家。乌丹星老师是中国养老产业最有思想的专家,她的观点值得养老产业每一个同行认真学习。

大家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