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龄化的世界应更繁荣

养老那些事儿 1月13日

 

一个老龄化的世界应更繁荣
泰德·菲什曼


  大家好!我是菲什曼,我之前有很多在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旅行的经历,今天和大家谈的主题是“这个世界如何变得越来越衰老的”。首先,我会跟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我自己的一些情况。

  我本人也在变老当中,不过刚刚开始。我在芝加哥出生,上的都是公立学校。我上学的时候,芝加哥城里的许多家庭正搬到郊外。在我们周围住的全都是很大的一家子,如果你有4个孩子,从8岁到12岁,那会有很大一种可能,在你的邻居里会有和你差不多年纪的人做朋友。我现在住的地方,房子的外观看起来几乎都是一样的,但各个家庭里就没有这么多孩子,可能一个或两个,甚至一个都没有。

  我有两个孩子,在我住的地方,他们要费非常大的努力,才能找到同伴和参与活动,当我来到中国时,也经历过类似的一些事情。在中国,你要不是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而是在乡村,恐怕你的邻居里不会有同龄的玩伴。但来到城市的话,有很多的年轻人。所以,当我今天看到大家,看到那么多年轻的面孔,尽管我们旁边就是一个三里屯托老中心,我仍然非常高兴,和大家有这么一个交流的机会。

  白发人看“新世界”

  我念完中学后,上的是普林斯顿大学,在纽约的旁边。纽约的生活非常丰富,我可以去很棒的博物馆、音乐会、餐厅,那一种极有吸引力的社交生活;同时,它也是很大的“婚恋市场”,因为年轻人都汇聚到了大城市里来。现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如果你是个年轻人,又不在大城市里的话,会以为置身荒漠之中,会感到孤单。我写的这本书《当世界又老又穷》,标题有点刺激,但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讲这样一个新的世界。

  我的希望是,有机会读这本书的人,大家能尽量多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我可以向你们学习。我的名字Fishman,在中国会是个很好的名字,是捕鱼的人,不是卖鱼的。

  大家看了最近苹果手机的新品发布会了吗?我看了,也听到了蒂姆·库克(苹果公司CEO)的一些说法。蒂姆·库克非常想在新的iPhone和新的iWatch手表上加一些设计,这些设计是为50岁以上的人准备的。在美国,46%年龄比较大的人是不用智能手机的,这是让我感到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情。我想知道,关于这件事情更多的一些信息,就买了一部新的iPhone。但当我拿到手机时,要把它举得更高,因为我是老花眼了,必须要把它放得远一点。我想应该养只猴子,有很长的手帮我举着这部手机。蒂姆·库克要是可以把手机屏幕做得大一点,我就不需要那只猴子了。

  我妈妈也有一部iPhone,老一代的,也是很大的。机子已经停产了,但我姐姐家人在苹果公司工作,给她又找了一部来。我妈妈91岁了,她是一个生活得非常精彩的老人,在我写的书里提到过她。我们在她90岁生日的时候去了趟墨西哥,她可以一样地跳舞,还对教她跳舞的老师产生了好感,然后可能就不记得我父亲了。这确实是一种治疗衰老的很好的解药。

  她非常喜欢用她的手机来读一些东西,甚至阅读一整本的小说。她会读一些很重要的书,在家庭聚会上跟大家来讲,非常的兴奋。她甚至和我女儿读了一样的书,她用这样的方法又读了我写的书。我女儿也是一位作家,我妈妈读了她孙女写的书,这对于91岁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一件挺特别的事儿。但这仅仅是个开始,因为这些科技公司其实在非常努力地想:怎么能够设计出更多的东西,让老年人来更好地使用它。

  事实上,一部手机甚至是比一个皮肤科的专家治疗皮肤病时更好的医生,如果我皮肤上有什么不正常的话,用手机给它拍个照,这个图像可以和成千上万的数据进行比对,结合人工智能以及数据库,通过电脑做出的决策,比最有经验的皮肤科专家可能都更有价值。

  这是个简单的例子,人工智能的潜能可以说是无限的,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能够用上这些新技术,新技术也能够为他们服务,对老年人这是更为关键的。还有AR(虚拟现实)技术,我可以通过手机屏幕,让它告诉我前面路上的障碍。即使我不能认出周边这些景象,手机可以自动地进行一些识别,我人在哪里,它们会自动地联系到我的家庭。

  越变越小“大家庭”

  有这样一种老生常谈的看法,当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老龄化的时候,好像我们的创新也会随之衰减,但你如果仔细地看一看上述例证,会发现一个老龄化的世界对于创新来讲,可能是个更好的事情,会有办法找到把老龄化世界里不同的人群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现在世界人口年龄中位数大约为29岁,也就是说有一半人比29岁年老,有一半人比29岁年轻,当然每一年这个数字是在不断提升当中的。在东亚一些国家,这个中位数甚至达到了50岁,也就是一半人比50岁年长,一半人比50岁年轻。但即使在东亚,还是有很多年轻人,他们是非常好的创新家,正在努力改变这个世界。

  在座的各位年轻人,你们经历了眼下这么一个变化多、创新多的时代,我不相信在未来,等你们老的时候,创新的步伐就会停止下来。苹果的老板蒂姆·库克(生于1960年)和我是一样的年龄,他仍然在创新着,还尝试着去改变这个世界;同样,苹果无论比他年长还是比他年轻的工程师,我相信也在做着一样的事情。

  我们通常有这样的看法,苹果这类科技创新公司一般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来创办的,没错是这样,但不完全正确。真正创业公司的创始人平均年龄是四五十岁,不仅仅是手机的应用,有很多更复杂的、社会需要的系统,事实上都源于各种创新。你不可能不依靠年轻人,靠他们的新想法来做这些工作。我们知道,这是一个老龄化的世界,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的寿命越来越长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家庭的结构在变化,规模变得越来越小。

  所以,我现在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家里的独生子女,请举起手;如果你们有兄弟姐妹的话,也请举起手。大家想想父辈这一代,父亲有兄弟姐妹的话,又有多少呢?再想想,再往上一代,祖父这一辈,是不是有三个或更多的表兄妹?大家想想,祖父那一辈家庭成员的规模肯定会更大。

  对中国的家庭来讲,你们的祖父这一辈,很可能会有30~100个表兄弟,这是很大的一个数字。我们在座年轻听众家里有4个以上的表兄妹有多少?可能也不是太多。这就是很形象的变化过程,我们以前可能生活在一个非常大的家庭里,算上表兄弟等,有上百人的规模,整个家庭人口用手数也数不过来。

  中国人最初移民到美国是19~20世纪时,他们到美国之后,可能发现有两个以上的亲戚,如几个叔叔,两个表兄弟,都是能帮助他们的家人,但这样的世界大概早就消失了。不用说去美国,你就算待在中国,恐怕也找不到这么多的亲戚。因此,家庭规模的缩小,是这个世界快速老龄化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什么人们活得更久,家庭规模会变得更小?

  我想大家都深有体会,因为你们经历了这个过程。以前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一孩”政策,看看周边的地区,比如日本、中国台湾省等,没有类似计划生育这些法令的地方,他们的出生率也是非常低的,这是大家从乡村搬到城市的时候,抚养孩子的成本变得越来越昂贵了。所以,现在在座的每一个人都是花很大成本培养起来的,非常贵的,这跟以前比可大不一样了。

  “延年益寿”城市化

  为什么现在的人们活得越来越久了?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公共卫生的改善。人们对过去无法医治的疾病,有了新的、完全不同的应对手段。像流感,各种各样的肠胃疾病,牙疼,不小心被一条蛇咬了,甚至被蚊子咬了,今天看起来根本无足轻重的病痛,只用一天就能治好,但有史以来的大多数时候,这样的病人很可能四天之内就死掉。

  以前很多小孩活不到5岁,有不少10岁以前就死掉。你一旦活到了10岁,就有很大的希望接下来活到40岁,而想要活到40岁本身,是概率很小的事情。我写这本书的时候,跟一个清华的教授聊了聊,我说中国有“尊老敬老”的传统,他说没错,是这样的,如果大多数人都不能活到35岁的话,你见到一个稀罕的老年人,当然会尊敬他的。

  另一个对延长我们寿命有帮助的方法是教育。有非常强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你接受过越好的教育,就有更大的机会活得越久;你周围环境里的人也受过很好教育的话,你同样会活得更长久一点,这是很好理解的一件事儿。对于负责养育孩子的女性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事,凡是受过更好的教育,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女性,他们的孩子活过1岁的几率是大大增加的。总而言之,整个环境的变化提升,会有助于我们自己及家庭亲人寿命的增加。

  我想你们当中肯定会有人感兴趣:我自己怎么活得更长一点?我有一位同事马克(音译)就坐在后面,他拍了一部非常好的电影《怎么能永远地活下去》。事实上,真正的秘密并不在于你对自己做一些什么,最主要的是你周边的人也是受过教育,并在良好的环境当中。当我们看到经济和教育条件不断改善的中国人,每10年平均寿命仍然有两年半左右的增长,我们相信至少接下来的几十年也会是这样。

  城市里有更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有更好的居住环境,这是人们为什么会搬到城市来的原因。就当前的中国人口涌入城市的盛况而言,那又是一个与全球化有关联的故事。

  工业革命后世界上第一波发展起来的国家,比如西欧各国、美国,当它们变成发达国家的时候,也经历了和今天的中国很类似的城市化过程。各国逐渐城市化后,人口出生率开始降低,城市化程度越高,老龄化就越来越明显。发达国家里的发达城市,都是生活成本很高的地方,无论对当地政府还是企业来讲,不仅仅是一般的劳动者获得薪资报酬较高,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成本越来越高,税变得更高,医疗的成本也变得更高。资本主义是精明的,而且不留情面的机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寻找成本更低的地方。

  于是,所有消耗大量用工成本的大企业,自然而然就看到了中国。当中国刚刚开始市场经济改革的时候,世界产业大规模转移过来,吸引越来越多农民离开农村家乡,来到外来投资活跃的城市求职谋生,全世界的工业劳动力人口数量,因此几乎翻了一倍。他们都是很年轻的,还没有孩子的精壮劳动力,他们的父母事实上也还算得上年轻。这些青年工人可以每周工作六天,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但他们不需要拿出额外的收入用来支撑还未出现的“老龄化社会”。

  盛世“老景”进退难

  大家也知道,这些年轻劳力来到城市工作,父母通常是留在农村的,他们的父母喜欢很孤单地留在农村吗?尤其是出外打工的孩子不往家里寄钱的时候。在中国,对在外打工的男性有过调查,结果是城市里先往农村老家寄钱,大概寄6年左右,然后就不再寄了。我想大家应该能猜到接下来的事情,家里的父母会催年轻人,让他们赶紧生自己的小孩,然后我们老一辈进城,帮你照顾孩子。上一代很着急,他们觉得自己还年轻,可以在照顾孙子孙女上出很多的力。

  当一家公司雇佣了这么年轻的、从农村来的劳动者,得到的便不只是一份劳动力,事实上是三份劳动力,除了员工自己,还有他/她的父母,在家里帮忙照顾第三代。这和别的国家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中国所谓“低劳动力成本经济”背后很重要的一环。因为大家知道,这些农村的父母很早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了,40~50岁时便可以开始照顾更小的孩子了。

  但到了现在,中国的薪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当中,类似的情况可能无法再持续下去了。如今的祖父母很多不太会在四五十岁或者50岁左右就退休,一般工人也没有办法在工厂里连续工作6天、每天工作10个小时,因为没有人再帮他们看孩子了。他们必须为照顾自己的孩子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孩子上学的成本以及一系列的必要花销都成为负担,特别是北京、上海这类大城市,上学是一笔很大的开销。照顾孩子之外,还要为父母养老操心,这都造成生活的压力。中国也面临着第一波的像欧美一样的“老龄化”浪潮。

  根据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会雇佣8500万人的新劳力,既有更加年轻化的劳动人口,也有现在“老龄化”比中国延后一波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这个数量的人口,大约相当于整个四川省人口,他们来自哪里呢?可能就是一些东南亚国家以及非洲。这些国家即将启动他们的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我们总是会想,一个老龄化的世界,应该是变得更加经济不繁荣的世界。我刚刚发行中文版的一本书,书名就翻译成《当世界又老又穷》,我们面对着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本书也讨论了这样的话题。

  我觉得从长远来看,一个老龄化的世界应该是个更为繁荣的世界,而且它对于这个世界的经济繁荣也是非常关键的。在中国,大家从各种文化符号上,随处可见“长寿”的象征,比如画里的花鸟鱼虫,在故宫里也有很多雕像和画,都是以“长寿”为主题的。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是一样,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仪式,做各种各样的行为,实际上都是渴求一个更长的生命。

  我们终于拥有了相应的能力和条件,但我们却对这一世界图景感到害怕。如果退回去怎么样呢?如果放弃公共卫生、教育以及妇女解放这些东西(都是导致我们老龄化的原因),放弃40年的生命,谁愿意呢?没有人会愿意。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非常坚决地来捍卫以上的这些好处。所以,一个老龄化的社会是重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必须要创新,必须有效解决面对的这些所谓“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来源:中国经营报。本文节选自泰德·菲什曼先生2018年9月在北京三联书店三里屯店发表的演讲(由《三联生活周刊》记者刘周岩现场翻译),已获授权发布,标题为本版编辑所拟。

 

大家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