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丹星:中国养老企业的经营之道

养老那些事儿 3月23日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乌丹星之丹说养老 乌丹星之丹说养老  作者 WDX

商业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真正颠覆性改变是互联网出现了之后。过去能赚钱,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消费主体自然很稳定,因为根本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你卖给我,我接受就完了。现在商业信息变得这么发达,打开了一个平台,瞬间真相大白,你没有办法做一个封闭式的交易。所以挣钱变得难了;过去的商业模式,都是纵向的单点交易,求的就是“赚钱”。现在的商业模式,构建的是商业生态链,求的是“称霸”。“称霸”的逻辑下,你的目标就不是单纯的竞争和打败对手,而是构建平台,与竞争对手一起,去尽最大可能的满足客户需求。这是这个时代商业逻辑最根本的改变。因此,你的策略、你的战略都会随之发生改变。过去我们做战略分析,讨论的是如何放大自身优势,打败竞争对手。现在研究战略时,讨论的链接、场景、客群、产品、体验、下单、APP、大数据…把竞争思维改成平台思维,把打败对手改为共同进化。关注的不是我怎么样赚到钱,而是跟你一起赚到钱,你赚钱我也赚钱,咱们俩共同把客户的需求满足好。因为你打败了一个对手,另一个对手还会出来。如果你永远在打败对手的路上,你就会永远很累,并很失败,永远做不大。坐你对面的这个人,他有什么利益诉求,怎样先满足他的诉求,他愿意和你一起做这件事吗?在跟他一起做这件事的同时,如何才能也满足你自己的需求?这是谈判中思考的逻辑,而不是“我想要什么”“他能给我什么”,如果你们之间没有需求吻合点,谈都不要谈。有了互相的需求点,先考虑满足对方,再考虑满足自己,一定是这样的逻辑关系。也只有这样,养老伙伴和长久合作方才能找到。在战略选择上,同样需要创新性思维。做实还是做虚?是做十尺宽一尺深,还是一尺宽十尺深?是做最赚钱的企业,还是做最受人尊重的企业?2019,重新思考战略、重构战略,很重要。


战略与战略定位


在养老项目上,其实各个参与方的利益诉求是不一样的。就投资而言,投资方往往是直奔高大上。结果是越投越多,越投越大。本来说好3个亿,最后控制不住就弄出5个多亿了。而运营方的心里总是说,你少投点吧,为什么?因为你投得多,投得大,最后还得我背。最后会把运营当营销,倒逼运营多卖单,卖高价,倒逼运营去赚钱,尽快收回投资,不是吗?而客户端,是与投资大小没有关系的。所以,运营希望控制好投资,不能把客户不认同的投资成本转嫁给客户身上。

 

就价格而言,投资方始终希望收费高点;运营方始终认为差不多就行了,老人没有那么多钱,老人当然是希望价格越低越好,而且对价格变动非常敏感。

 

就配套而言,投资者认为,必须要高大上,有游泳馆,有日本最先进的洗澡机,运营者认为,其实这些设施使用效率不高,维护成本较高,而我们的客户也希望高大上,因为投资与他无关。不知道事实上最终成本都是转移到了他们身上的。建医院的认知差距更大。老人们认为必须有医疗,但是仅仅是拿点小药,打个点滴,一天乐呵呵地与护士聊天,这个成本是谁也担不起的。

 

就服务而言,老人当然需要好的服务,高水平高质量的服务。但是,老人并不与服务成本构成直接关联。投资方说“服务至上”,但服务到底怎样做才能至上?至上的成本和资源配置谁来承担?其实,往往是投资方在硬件上的过度投入,已经花掉了“服务至上”的应有投资。

 

就安全而言,投资方关心的是项目的安全;运营方担心的是老人的安全;老人担心的钱的安全。我们需要的“安全”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就成本而言,投资方关注的是土地和建安的成本;运营方关心的运营成本;老人关心的是我的消费成本。就利润而言,投资方内心真正的诉求肯定是高利润;运营方的基本诉求是微利生存;客户的利润观肯定是你最好别赚钱,为人民服务。

 

就付费而言,老人希望每次少付点慢慢交;运营方希望老人一次性多付点;投资方自然希望是一次性付的越多越好。

 

就投诉而言,投资方、运营方当然希望是越少越好,而老人却说,必须给我一个投诉机制,我想什么时候投诉就可以拨一个电话,投诉完就得给我解决。所以,养老的商业逻辑并不难,难就难在各方利益的拧巴和纠结。任何一个养老项目,如果从初始就不能把各方利益、各方的诉求全部认真考虑进去的话,后边的事情就是一个特别拧巴的实践过程,甚至偏离初衷。因此,养老需要战略。

什么是战略

战略就是满足各个利益相关方诉求,持续为利益相关各方创造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找到平衡的总体思路和路径设计。战略,不是为了满足你自己的目标,我想成为中国养老产业的老大。

 

战略的本质是你用有限的资源平衡各方的利益。平衡好了,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才有可能成为老大,平衡不好,不但走不远,面临的失败风险也很大。

什么是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就是选择适宜的战场。养老产业产业链很长,居家,社区,机构,医养结合;辅具用品;金融,理财,保险,到底做什么?一进入养老,就发现可做的太多。我们的思路总是停留在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有机会做什么,几乎这些我都能做。而且认为自己在过去的传统行业当中都很成功,做养老,只是小菜一碟,比起其他行业更简单更容易。但事实上,走到了今天,当初我们认为容易的事其实并不容易,当初我们认为没有问题的问题,成为了难以跨越的鸿沟。所以,回过头来看,在养老战略的选择上,真正最应该考虑的是“我最应该做什么”和“我最不应该做什么”,后者甚至比前者还重要。在战略选择上,我们始终没有考虑过我们“最不应该做什么”。所以,我们就永远以为我们什么都能做,这是战略定位上一个非常大的失误。选择好战场和切入点,不是易事。

保持战略的一致性

战略要想成功,不是制定了就可以的。

 

战略失败常见的五大原因:

 

第一、决策失败。任何一项决策失败都是颠覆性的失败。一个错误的决策,只会引领错上加错的不懈努力;

 

第二、组织失败。没有良好的组织构建,再好的战略也实现不了;

 

第三、机制失败。机制失败会导致效率低下、部门之间难以协同,运营成本居高不下;

 

第四、管理失败。体现在目标很大,规则很多,但落不到一线或者失去对管理过程的严格掌控,使管理看起来很美丽,实际上达不到目标;

 

第五、激励失败。用传统的评优方式贯穿养老全程,僵化死板,难以奏效。因此,为保证战略的一致性,为战略实施所制定的组织、制度、机制、资源、管理、人员等都需要高度的一致和协同。比如:组织扁平化的重构。很多养老企业的管理层级非常复杂,闲人太多,真正在一线打仗的人员数量反倒十分紧张。其实,从复杂的三级的、四级的、五级的管理层级,有些可以直接砍成两级。级层越多,占用我们的人力成本越高,又解决不了一线的问题。所以组织优化是养老行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永久性命题。

保持战略内外部的平衡

对内部,我们知道需要高度吻合。目标、价值观、组织构架、管理行动、资源配置等,我们的要求也相当高。对内,一直寻求的是稳定、有序。但是,想过没有,现在的市场特征是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政策、市场、客户、金融、竞争对手、技术等等,各种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我们拿一个稳定的内环境去匹配一个高度不稳定的外环境时,就会发现一个很拧巴的事实:由于我们内部的高度稳定和惯性思维而无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们刚刚开始适应民政体系的一个规则,发改、卫健的又一个新的规则出台了。方向虽一致,但打法和侧重点又不同。事实上,我们所有的产品及服务,都是通过与外部连接而实现的价值交换。我们无法忽略外部环境的瞬间变化。当我们内部过于稳定(甚至是一种僵化),不能适用外部变化的时候,战略的内外部平衡就会被打破。有些团队,你会发现一个领导者的思想统治了所有人。除了严格按照老板的旨意做事,这个团队第二句话都不会说。一旦放到外部,或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真的不知道如何应对。过于强调内部稳定的背后,有团队潜在能力和自主意识被压制的问题,有团队缺乏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的弊病。因此,给内部一些创新活力、自行发挥的空间是必要的。


养老2.0时代


时代在变迁,养老时代也在变迁。在养老1.0时代,信息不通;人们对养老的认知模糊;价格上只要便宜就行,吃饱、穿暖,有地方住是基本需求;可选择的养老产品也很少,基本就有公办养老机构。进入养老2.0时代,几乎过去所有的概念全部被推翻。2.0时代的互联网,需要什么,上网随便一查便知。信息化时代的高度透明,使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选择权。养老2.0时代客户的基本特征:客户越来越年轻,迭代正在悄悄发生;在为父母找养老机构的同时,都会开始考虑到自己未来的养老;寻找满足“双代养老”的产品及服务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年轻一代有养老和投资“双重属性”的需求,现在为父母,未来为自己;抗通胀,也是一种刚需;生活和居住状态的随境改变“任性选择”等,也是2.0时代非常明显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迭代中发生的改变,倒逼我们不断创新、不断颠覆,否则,就跟不上市场及客户的步伐。


养老创新


所谓创新,就是打破我们固有的思路去做新的东西,或者把旧的东西用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法、全新的技术重新做一遍。这是这个时代的要求,是客户的要求,不论你是否愿意和接受,都不得不面对和解决。不想变,就等着被颠覆。诺基亚那么牛,最后还是被苹果颠覆了。IBM虽然活下来了,但是已经被微软颠覆了。所以,一代代的技术、一代代的产品,一代代的颠覆,这是一种进化,不可抗拒,你想抗拒也抗拒不了。进化,不但是生物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变法则。当然,创新求变不是瞎折腾,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今天试这个,明天试那个。实际上,创新求变背后的寓意是看你这个创始人对市场和产品的敏感性如何?敏感什么?敏感到客户在发生变化,客户的诉求在发生变化,价格在变,供给方式在变。如果你捕捉不到这些敏感的变化,改变就是一句空话。

观念改变,是最根本的改变。这个时代,需要时时挑战自我的勇气和能力。试问自己:你在一个行业里成功了,还能在另一个行业同样成功吗?你在一次商机中判断对了,还能次次都判断对吗?市场的变化你能感受到,但颠覆性变化来临时,你还能感受到威胁就在身边吗?知识更新在不断加速,但你的接受力却是在不断下降。所以,这个市场给我们所有人提出了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要学会改变与创新。


养老产业需要哪些创新


养老产业需要很多创新。

 

第一、运营创新-优化。为什么我们的人力成本这么高,是因为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合作协同得不好;

 

第二、雇佣创新-合伙人。当你拥有几十万甚至百万张床以后,是不是所有员工依旧是你的打工者?

 

第三、产品创新-组团化。不管你的项目是100床、1000床还是1万床,都必须是以组团化、模块化的设计思路来设计,否则运营目标就无法达成;

 

第四、服务创新-增值。在基本服务的基础上,如何加大加强做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养老同质化的突破就在做增值服务上。

 

第五、管理创新-赋能。高薪挖人,高薪养人,已成为养老产业的硬伤。既然不可持续,为什么不想想新的方式-赋能。与其高薪,不如赋能。如何赋能,如何长期持续地赋能,把赋能变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涵;

 

第六、营销创新-参与性体验。用户体验,适用于所有行业,养老行业,更需如此。客户体验,是我们营销的套路。但是,客户参与,尤其项目前期的参与,为产品、服务、营销奠定一定数量的客户基础,业内尚未形成共识;

 

第七、用人创新-提拔。现在的80后、90后,已经逐渐成长起来。大胆使用,大胆破格提拔,是留下人、用好人的重要手段。只要他有能力,立刻提,大胆用,为什么不?不要等到他想跳槽时才意识到该做点什么;

 

第八、合作创新-利益共同体。你一定要知道跟你合作的那个人真正的利益诉求,满足他的诉求才有可能跟你合作。满足不了他的诉求,先强调你的诉求,是不成立的。

如果以20年为一个行业或一个企业发展周期划分的话,养老企业的发展至少应该经历这样的历程和节奏:5年起步、10年增长、5年强化。

第一个5年干什么?建立根据地。根据地建成的标准?第一、稳定的现金流、稳定的客户、稳定的盈利模式(“三稳定”),即:所谓的旗舰店打造成功,挖到了第一桶金,以及全要素的展示出你是干什么的,你未来想干什么,这是第一步要做的事情。

第二个5年干什么?加速成长。增长,有三个维度的问题:增长的速度叫规模;增长的方式叫业态;增长的质量叫效果,三者需要平衡,哪一个都不能少。

规模为什么重要?大量数据说明所有行业都存在共同的特征,其中一个就是规模的经济性。如果不能做大,在这个行业里只能活着,赚不到钱。举个例子,《财富》杂志通过对世界500强排行榜55年的数据研究发现,不到10%的领袖企业占领了这个行业当中40%的销售额,68%的毛利和72%的净利,剩下的70%中小企业,在这个行业里去分享5%的利润,你必须走到那个行业的领袖阵营里边去。

澳大利亚的啤酒,1534家,最大的4家占了80%的市场份额,还有10家占了10%的市场份额,剩下1520家啤酒在4%的市场份额中厮杀,所以他只能活着,赚不到钱。养老行业也是一样,美国最近这十几年兼并重组,几乎天天在发生。前25家的投资商,包括Reits,和前25家的运营商,基本上占据了75%以上的市场份额,言外之意,那么多的养老机构,上千家都是在大约30%的市场份额中厮杀,所以小规模低收费的养老机构的生存空间是十分有限的。

业态选择,是指面临选择多元化还是单一化的问题。我就是做居家养老,我就做机构养老,还是做点别的?其实没有绝对的对与错。重要的是按照“能级跃迁原理”,选择能级最低轨道相邻扩张。养老产业多元化,从经营的角度看,具有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立体式发展的优势。

效果是关键。扩张,一定是有效扩张,可持续发展扩张,而不是无效扩张。战线越拉越长,资源越来越跟不上,入住率越来越低,亏损越来越大,这样的成长没有太大的意义和价值。相反会让品牌折寿。

第三个5年干什么?强化品牌。到了强化阶段,是品牌软实力的阶段。要创造附加值;要走出企业,走进行业;要在大格局中获得话语权。

 

中国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坚持这个观点:我就蒙头做我自己该做的事,其它与我无关。不参会、不分享、不参与。对不对?对。埋头做好自己的事是第一位。但是,现代商业不是这样玩的。你要构建平台,你要带着很多人跟你一起玩,你需要大家认可你,给你行业地位和话语权。走到这一步,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也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必须的问题,除非你不想做大做强。这个时候,你会发现,你的过去只是“种土豆的逻辑”,然后比谁家的土豆多,谁家的床位多,你所被认可的价值,只是土豆的价值,床位数的估值,没有真正的软实力的价值。所谓的软实力,即品牌价值,就是要把土豆做出土豆泥和薯条的价值,土豆与土豆泥、薯条的区别,麦当劳、肯德基的土豆泥、薯条,与我们自己家的土豆泥、薯条的区别。软实力的价值,品牌的价值,才是真正的不可估量的价值。如果把养老这件事单纯看作是床位数的游戏,埋头种土豆,单纯靠规模来说事的话,我觉得是没有战略眼光和格局的,能做得很好,获得一定的发展机遇,但很难走得更远。

大家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