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老龄化不是高峰,是高原”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年会12月9日在北京召开。多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呼吁,中国应该尽快出台推广居民个人储蓄型商业养老保险政策,完善中国的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以应对未来将持续数十年的老龄化大潮。

  眼下,个人储蓄型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不起来,社会长期依赖公共养老金,未来养老金替代率降低,老年人口生活品质恐大大降低,这将是中国面临的一只“灰犀牛”。

  中国养老保障面临“灰犀牛”

  央行金融研究所前所长、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学术委员会主席姚余栋表示,目前中国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一支柱社会养老保险未来可以达到的替代率估计在30%-40%,第二支柱企业和事业单位年金可以再提供10%的替代率。

  “如果没有第三支柱,替代率50%以下是不够的,不能为未来的老龄人口提供稳定舒适的老年生活。”姚余栋说。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的养老金占退休前工资收入的比例,这一数值可以反映养老待遇和退休之后的生活水平。

  根据政策设计,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由三支柱构成: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基本养老保险是社会公共养老金,企业和职业年金则是职业养老金,商业养老保险是个人养老金。“三支柱”模式是世界各国养老金改革的共同趋势。

  姚余栋表示,OECD国家养老保险替代率可达到70%-80%.中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一定需要第三支柱,让商业养老保险再提供30%左右替代率。推出养老保险第三支柱在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刻不容缓,时不我待,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

  在养老领域的专家看来,我国养老保障体系第一支柱承受的压力过大,第二支柱的动力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发展第三支柱个人税延养老金成为必要选择”,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董克用说。

  姚余栋说,从长期来看,若第三支柱养老金发展不起来,未来中国老年人口的养老金替代率停留在50%左右,退休后生活水平下降,将是中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只“灰犀牛”。

  “灰犀牛”是与“黑天鹅”相互补足的概念,“灰犀牛事件”是太过于常见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的风险,“黑天鹅事件”则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

  董克用认为,第三支柱养老金无需企业参与,加上政府实施税收优惠鼓励,可以较好满足国民迫切养老需求,具备广阔的群众基础和发展空间。同时,发展良好的第三支柱能够显著改善国民自我养老保障能力,大大减轻政府公共养老负担。

  “灰犀牛”为什么会来?

  养老保障的“灰犀牛”为什么会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学术顾问、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前副理事长王忠民说,中国未来的老龄化,已经来不及降速,未来不管采取何种生育政策和措施,人口老龄化就是必然。

  王忠民说,今天大家讨论养老保障的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型的养老保险,认为这是应对这头“灰犀牛”的关键和焦点。但是,我们养老保险中个人账户的设计就是属于个人的,但是个人账户从刚开始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没有按照初衷那样,实现“你的个人账户你做主”,我们的个人账户实际上还是按照基础养老金统筹账户的逻辑来管理使用。

  王忠民说,今天大部分的社会保障养老资金,还是以非公司化和事业单位的体制、行政决策的方式来投资。目前结余4万多亿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也因此就这样白白错失了过去十多年中国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被割裂在资本市场外,以另一条轨道来走。

  建议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策

  董克用援引一项研究表示,从2050年-2100年中国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长期维持在30 %左右。“老龄化对中国人口不是一个高峰,而是一个长期持续的‘高原’”,董克用建议将应对老龄化上升为国家基本国策,纳入中长期发展战略,采取综合应对措施。

  “深度老龄化正在爬坡,老龄化开始加速,到达老龄化高原期还有一段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的时间,中国还有相对充足的国有资产可以为养老金提供财力支持。”董克用说,应该抓住改革机遇。

  改革的主线包括存量改革和增量改革。前者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延迟退休年龄和降低缴费率;增量改革包括完善养老金支柱体系,拓展第二三支柱养老金的补充功能,提高养老金储备。

  在董克用看来,养老金体系改革涉及社保、财税、金融监管等多方主体,协调有一定困难。“建议国务院层面设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养老金体系改革顶层设计,督促各方落实改革政策”。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健康养老产业研究咨询服务:

电话/微信:13811691944

 

中健联盟市场及业务合作:

电话/微信:13001134288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丛书》
已由红旗出版社正式出版:

《养老机构开办筹备流程及手续指南》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市场环境及投资机遇研究报告》

欢迎在线购买

大家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