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双喜:研究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意义及对策

2016-12-19 养老那些事儿

 

 

 

研究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意义及对策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心理学教授  傅双喜
第八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上主旨演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美丽的攀枝花城,隆重召开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第八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在此,我仅作为一个曾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工作10多年,并积极倡导开展老年心理关爱工作的老同志,对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代表以及新闻媒体的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自2008年起,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大会每年都邀请国家领导人、中央有关部委、各级政府官员出席指导;邀请服务在老年工作第一线的各级领导机构,科研、院校,老年病医院、老年爱心护理院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共同参与。七届老年心理关爱路,砥砺向前,成绩斐然,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广大老年人的认可,为我国老龄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借鉴过去七届研究与实践的经验,今天我和大家继续研究、探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从“农村老年人心理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农村老年人心理研究的误区与缺失”,以及“关爱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对策”三个方面,提出个人思考与大家商榷。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关爱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一、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从我国老龄化严峻现状及发展趋势,尤其是农村老龄化加速发展来看:按国际标准衡量,我国在1999年已进入老年化社会,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发展迅速。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城镇为4631万人,乡村为9930万人; 据官方数据统计,2015年底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22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6.1%。其中农村老年人口达1.19亿,占全国老龄人口的56%,占农村总人口的18%。预计到2027年超过3亿人,2050年中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将超过1亿,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也将达到1亿左右,老年抚养比将由目前的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发展到2050年前后的1.5个劳动力抚养1个老年人。这说明,中国仍将长期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与城镇相比,农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更高,高龄化程度更严重。

  与此同时,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相伴随,与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收入差异扩大相重叠,与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相交织。我国农村的人口老龄化主要呈现“两个加速”的特征:一是城乡老龄人口在数量、比重和健康、生活来源等方面差异加大。二是农村老龄化人口数量大且发展速度加快,官方数据预测我国农村老龄人口呈现线性递增,到2050年其比重将达到36.51%。人口老龄化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它对我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和精神都将带来较大的影响。老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主要社会问题之一。占全国总人口80%的农村,所存在的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尤其是老年人心理健康方面更应该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从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特别是精神需求来看:一些农村老人目前生活比较贫困,生活简单,诉求不高,但文化生活更加缺乏。精神空虚;孤独寂寞,生活质量不高,难享天伦之乐。除少数年龄特别大,行动不便外,多数农村老人还承担着体力劳动,部分老人还担负着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农村留守、独居的老人,部分多子女家庭老人在生活照顾及精神抚慰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不容忽视。

  据2015年中国科学研究院对《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一文数据统计指出: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从总体状况上看, 有随年龄增长呈显著下降趋势,农村老年人年龄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在老龄化加深的同时,老龄人口的健康状况也不理想。据调查,农村中60岁及以上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占40.42%,与城镇相比低了接近10 个百分点; 65岁及以上身体健康的老年人占31.7%,生活不能自理的占1.78%; 80岁及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达14万人,占11.3%。这充分说明农村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不理想。在心理健康方面,只有不到四成的农村老年人完全没有抑郁症状,相当多的农村老年人表现出轻度抑郁和中度抑郁的症状,并且7.3%的处于重度抑郁之中,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城市老年人的抑郁状况明显好于农村老年人。研究表明:70%~80%的老年疾病与心理因素有关, 且心理因素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越来越突出,做好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提高其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从党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全面关怀特别是心理关怀和要求来看:从微观上讲,农村老年人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他们的物质生活保障、心理需求正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决定个体的生活、生命质量和家庭的幸福和睦;从宏观上讲,他反映着社会文明进步,对社会的整个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各方面都产生重大影响。这给积极应对老龄化的工作增加了难度,提出了挑战,使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也特别重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十三五”规划都对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发展养老服务产业等提出明确要求。2016年不仅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更是我国继续积极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加强老龄工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部署指出: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要突出重点,在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的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建立建全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着力补齐农村老龄事业发展、农村老年人精神关爱、居家养老支持政策、社会力量参与的短板。特别是今年8月22日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亲自到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总书记提出的全方位健康服务,不仅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等,全周期不仅从婴儿出生到人生的各个生命周期,特别是对老年期更加关爱。这种大规模、高规格并把心理健康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会议,在我国卫生健康史上还是第一次。因此,我们一定要坚决相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号召,紧跟老龄化快速发展形势,开拓创新,积极为日益增长的庞大的农村老年群体做好心理健康服务,让他们幸福健康的欢度晚年。 

二、农村老年人心理研究的误区与缺失

  我国农村老年心理关爱的研究及其实际工作的开展,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目前还处在初始阶段。还滞后于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滞后于广大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迫切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不到位”: 

  一是对农村老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不到位。很多人包括农村老年人对心理健康在认识上还有许多误区,突出表现在“六论”方面:

  1、心理健康“无知论”。多数农村老人不懂心理健康知识,简单地认为健康就是躯体方面无病。不懂得百病从心生,百病先治心的道理。

  2、心理健康“无谓论”。对心理出现的问题不重视,认为心理问题不是病,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3、心理健康“无关论”。认为心理疾病与己无关,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会产生心理问题,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4、心理健康“神秘论”。认为心理健康很神秘,是专家学者的事,我们弄不明白。

  5、心理问题“恐惧论”.把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简单地划了等号,认为有了心理问题就是得了精神病,十分恐惧。

  6、心理问题“丢人论”。认为躯体上有病到医院治疗是正常的,但要看心理疾病,则是丢人现眼的事。这些认识误区,虽然程度上有所改变,但本质上还是大有人在。 

  二是政府指导不到位。农村老年心理关爱工作目前多数还处在自发松散的状态,没有正式的组织和相关法规政策的保障;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心理关爱工作的教育、研究机构还很少;开展心理咨询、治疗的机构更是凤毛麟角;老年心理专业队伍十分缺乏;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也还远远没有发动起来。 

  三是心理关爱理论研究不到位。结合我国国情、文化理念开展理论研究还有一定距离,大多还停留在一般性、经验性、模仿性的层面上。研究的层面还较窄,为“四多四少”,即:突出表现涉及城市老人多,农村老人的少;针对低龄老人的多,高龄老人的少;对富裕老人关注的多,贫困老人关注的少;老年人共性心理问题研究的多,个别差异特征研究的少,没有形成全面强有力的理论体系支撑。
 
  四是开展心理关爱活动的实践不到位。我们的工作,仍是讲得多,做得少;继承传统的多,创新的少;一刀切得多,个性化的少;依赖别人帮助的多,激发老人自身潜能的少,远不能适应各种群体、各个个体老年人多层次、多元化的心理需求。 

三、关爱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对策的思考

  在明确了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背景,研究误区及缺失的原因分析基础上,我认为要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至少应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保障、提高老年心理健康发展水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不论老年人的心理、养老还是医疗问题,都需要经济的支撑。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从根本上保障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另外,农村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促进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发展,如农村医疗保障、农村养老保障、农村社会救助、农村社会福利等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改善和提高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质量,给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物质基础。

  (二)发挥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领导和主导作用

  政府领导和主导,主要表现在将这项事业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制定战略规划和工作计划;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列入国家财政预算;扩大和新建研究农村老年心理的院校和科研机构;加大加速培养老年心理工作专业人才;开展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技能的普及教育工作;在医院和门诊医疗机构中要增设老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室;制定奖励和监管制度;协调业务主管部门和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等。建立起由党委、政府的领导与主导的农村老年人心理关爱的体制机制,确保关爱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动员社会力量对农村老年人的支持与关注

  “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是《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老龄工作的方针,而社会力量,是指各级涉老的社会公益性团体、非营利组织机构和指社会上广大的自发性老龄组织。社会力量是一支庞大的社会基础力量,要充分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团结一致,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助力发展农村老年心理健康事业,特别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为农村老年心理健康服务的敬老志愿服务队伍。

  (四)弘扬中华孝道,为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创造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

  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主席在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把弘扬孝亲敬老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建设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的孝亲敬老文化。要加强家庭建设,教育引导子女亲人自觉承担家庭责任、树立良好家风,巩固家庭养老基础地位。老年人如能得到子女及家庭成员的尊重和关心是享受天伦之乐心理安慰的快乐之源。加强青少年尊敬老人、关心老人的教育,充分发挥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全社会开展尊老爱老敬老宣传教育,大力表彰尊老爱老敬老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形成“尊老爱老光荣,不尊老敬老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从道德层面上保障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睦的美好局面。

  (五)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满足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

  除了道德层面的宣传,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应深入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农村老年人中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心理关爱活动,想方设法把农村老年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唱起来、跳起来、乐起来展示他们的第二春。

  开展多渠道的农村老年人健康教育,提倡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宣传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建设老年心理咨询机构,加大对乡村卫生技术人员心理治疗技能的培训力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有效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农村老年人保持老骥伏枥、老当益壮的健康心态,向农村老年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把心理健康钥匙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建立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社会主义经济的农村心理保障机制。以国家、集体、家庭和个人相结合,形成以经济为基础,家庭保障为中心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心理健康保障体系。

  农村老年心理关爱不仅是一项具体的工作,更是一项以人为本,促进农村老年人心身健康的伟大事业,这项伟大的事业不仅需要社会的关注与政府的支持,还要靠我们每个家庭和每个人的努力。让我们共同努力,关心关爱农村老年人心理健康,为实现我国人口健康老龄化,促进社会长期稳定、高效、有序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万事康泰!


 

第八届全国老年心理关爱研讨会在攀枝花召开。

 

中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秘书处:
电话/微信:13001134288

大家喜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