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融蓝皮书:我国老龄产业应出台三方面支持政策

2016-12-13 养老那些事儿

 

 

  2016年12月10日,养老金融50人论坛主编的首部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国老龄化呈现三大特征:老的快、农村老人多、女性老人多

  蓝皮书指出,根据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建立的中国的人口长周期一般均衡模型(以下称CAFF50宏观模型)预测,未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老得快。.即老龄化率上升速度快,以65岁以上老龄人口看,2015年为1.5亿人,占比为11.6%;2030年达到2.8亿人,占比为20.2%;2055年达到峰值,4亿人,占比27.2%。其中,2040年以前是人口老龄化最快的时期,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平均每年上升0.5个百分点。二是女性老人多,主要原因是女性寿命高于男性。从各年龄段老人性别比看,65-69岁的老龄人口,男性基本与女性持平,或略少于女性;但70岁以上各年龄段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年龄越高,女性人口越多。三是农村老人多,2040年前,农村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比每年上升1个百分点,速度是全国的两倍。从各层级的城市来看,城市规模越大,老龄化速度越慢。

  从应对老龄化,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来看,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是进一步放开计划生育政策,加大财政对生育补贴、降低孩子抚养成本等以提高国民总和生育率。二是实施诸如“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拓展一线城市的空间范畴,让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在新的空间布局下更好地结合起来,合理引导人口迁移。三是借鉴美国应对金融危机中采用增发国债、减税等政府加杠杆策略。采取地方债置换和资产证券化等“优杠杆”策略,而非单纯“降杠杆”手段,能有助于又降低债务利息负担、提升债务可持续性,而不压缩社会融资存量水平。四是大力发展智能资本。通过机器人、智能网络等能够提升和取代人力劳动的资本方式,有效解决超老龄社会中面临的劳动力紧缺、经济产出下降、资本回报率下降等问题。

  (参见《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p26-27,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

  中国特色以房养老应注意四大问题

  随着欧美发达国家老龄化的加剧,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老人越来越接受以房养老的模式。由于传统经济理论中的储蓄都具有预防性动机,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的情况下,储蓄的预防动机不够,容易导致老年贫困化。房屋是贫困老年人最大宗的资产,为缓解“房子富翁、现金穷人”现象,欧美各国政府也相继推出了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的支持计划,以减少老年贫困为目标的以房养老应运而生。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开以房养老政策之先河。从两年多的试点情况看,虽然参与者不多,但该业务每单平均能够提供每月9000多元的养老金,有效提高了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显著提升了参保老人的养老水平,获得了参保老人的较高评价。

  从欧美发达国家几十年的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历程来看,以房养老只是“小众产品”,相当于一款面向老人的金融创新产品,一直也没有成为养老保险的主体,我国将来也不例外。作为一项广受关注的创新型小众业务,反向抵押保险也遇到了传统养老观念、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和挑战。由于该项业务流程复杂,存续期长,涉及房地产、金融、财税等多个领域,除传统保险业务需要应对的长寿风险和利率风险外,还增加了房地产市场波动风险、房产处置风险、法律风险等,特别是法律法规尚不健全,政策基础仍较为薄弱,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管控难度较大。借鉴国外的经验和中国数千年家产传后的传统,未来中国特色的以房养老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房养老的主体,必须贯彻完全自愿、尊重老人需求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老年人有对自己房屋完全的处置权。保险形式的以房养老必须确保老人在继续拥有房屋的占有、使用、收益和经抵押权人同意的处置权的同时,能够按照约定条件领取养老金直至身故,从而把固定的房产转化为流动资金,提高老人消费能力。以房养老的主要对象应当是失独家庭、孤寡老人、老年贫困者,以及其他任何有以房养老需求的老年人,金融企业以房养老产品设计、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管都应当贯彻尊重老人意愿的基本原则。

  二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房养老的承办机构,保险公司须防范长寿风险。银行经营的主要是固定期限类金融产品,具有住房抵押贷款的长期经验,对房屋评估、房价下跌的压力测试等方面有独到的风险控制经验,美国反向抵押贷款中大部分是一次性从银行类金融机构获得现金就是明证,因此,在中国以房养老中同样的一次性获取资金的需求可以由银行来承办。而保险业经营寿险业务与以房养老模式“与生命等长”的要求更加吻合,保险公司强大的精算能力和长期保障性质更符合老人的需求。但对保险公司而言,以年金的方式发放的养老金本息之和净现值如超出了房屋自身价值,保险公司无法追偿,将面临亏损。和银行类住房反向抵押机构一次性发放贷款相比,保险公司所面临的长期不确定性风险更高,审慎经营尤为重要。

  三是充分发挥政府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的政策导向和监管作用。保监会2014年53号文提出,适时指导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建立反向抵押养老保险销售人员资格考试制度,这是政府监管该行业的良好开端。借鉴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局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者提供保护、住房与城市发展部支持机构为贷款提供担保的做法,未来应当由我国的中央政府主管部门——保监会、银监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出台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相关担保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规、规章。特别对于可能中途退出的参保人,应当通过精算,事先在合同中进行约定,确保老年人在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中的权益不受侵害。

  四是审慎试点。目前,我国以房养老初步试点限于一线城市,扩展试点也都限于省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地级市等二线城市。一方面这些城市的房价相对坚挺,房价波动风险相对较小;另一方面,这些一线、二线城市也往往是老龄化严重的地区,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得寻找潜在的客户群相对容易。在试点过程中不仅需要保险业及其监管部门参与,也需要银行业及其监管部门参与,尤其是那些希望一次性获得现金的老人,银行类金融机构能够提供更适合的服务。保监会已经分别在2014年和2016年发布了53号文、55号文,银监会也应当制定一次性获取资金的以房养老模式的规章,共同促进我国以房养老事业的发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参见《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p145-148,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

  我国老龄产业应出台三方面支持政策

  蓝皮书指出,我国老龄产业政策未来将呈现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一般走向专业的发展趋势。从近期政策来看,有三项政策将出台。

  一是人才政策。目前我国在岗的60万名养老服务人员的考试、评级、薪酬、激励机制等暂时缺乏,为尽快弥补养老服务人员的需求空缺,最近一到两年内需尽快解决护理人员的职称、薪酬等问题。

  二是家庭政策。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已有86个发达国家拥有家庭政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学习体会议上,家庭保障、家庭福利、家庭服务等家庭政策被明确提出,未来将和养老、生育、医疗等直接结合。

  三是民营资本介入政策。现有政策主要针对民办非企业单位,未来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应将给予“市场类”或“企业类”养老机构优惠政策。

  从中长期政策来看,长期照护、税收优惠、政府购买老龄用品目录、老龄用品质量标准、农村养老等多项政策也将陆续创制,以指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老龄产业的建设。

  (参见《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p208,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

  我国养老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蓝皮书指出,由于老龄化趋势加剧,我国养老金体系可持续发展受到挑战,因此养老金金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热点。在养老金制度安排方面,普遍看法是我国远期面临较为严重的养老金缺口,除了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外,制度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差的重要原因。总体来看,社会各界对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方向逐渐达成了共识,未来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大力发展第二支柱的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税延养老金,建立养老金的市场化投资运营体系。在养老金资产管理方面,养老金被普遍认为是资产管理行业的蓝海。我国养老金现有存量已经超过5万亿元,预计未来5年我国养老金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元。即便如此我国养老金占GDP的比例也不到20%,与OECD国家平均80%的水平相差甚远,可见中长期来看,我国养老资产管理行业仍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

  (参见《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p5-6,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

  人口老龄化压力巨大,应推动“优杠杆”而非“去杠杆”

  蓝皮书指出,日本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政府负担的养老、医疗等刚性支出增加,再加上稳定经济增长的责任,未来政府加杠杆是大概率事件。政府加杠杆的速度将快于企业部门去杠杆的速度。

  如果我们因为害怕危机而限制杠杆率的自然上升,这将减少信贷供给,加大实体经济部门的融资难度,抑制投资,最终拖累经济增长。假设为了控制杠杆率上升,政府放弃了2016~2020年GDP年均增长6.5%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会演进出另外一个均衡结果。即虽然杠杆率速度降低,但经济增速也会大幅下滑,2021~2025年和2031~2035年增长接近2%,出现两个“失去的五年”。2015~2050年经济平均增速将从基准情形的4.23%降至3.40%。房价走势也同样低迷,大小城市房价基本都在保持原有波动特性的情况下大幅向下调整,其中,2021~2025年一、二、三、四线城市房价分别下跌40%、55%、61%和89%。

  美国在应对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中运用了增发国债、减税和接管破产私营企业的政府加杠杆策略,值得我们思考。我国当前正在推行地方债置换和资产证券化,这可能是一种既不压缩社会融资存量水平,又降低债务利息负担、提升债务可持续性的“优杠杆”策略,可能是未来的努力方向。

  (参见《养老金融蓝皮书: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6)》p72-73,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12月)来源:证券日报

大家喜欢看